浙江科技大学图书馆由小和山中心馆和安吉分馆组成,中心馆于1980年随着学校的成立而建馆,安吉分馆于2014年随着中德工程师学院的建设而落成。目前,总建筑面积为29900平方米,其中小和山中心馆建筑面积为22600平方米,安吉分馆建筑面积为7300平方米。中心馆设有阅览座位2540席,分馆设有阅览座位809席。
我馆现设有馆办公室、资源建设部、流通服务部、数字系统部、信息咨询部、安吉分馆等6个行政和业务部门。小和山中心馆东西楼开设有总服务台、检索台、新书区,设有工业技术类书库、自然科学类书库、艺术史地类书库、社会科学类书库、文学类书库、建筑类书库、机械类书库、语言类书库、工程化工类书库、轻工类书库、经济类书库、工具书类书库、原版外文类书库、影印外文类书库/留学生文化交流中心、密集书库、期刊阅览室、读者研究室、检索教室、考研自修室等。安吉分馆一楼服务大厅设有总服务台、咨询台、检索区、阅览区、展区、考研学习区、读者交流区,一至四楼设有语言书库、艺术书库、人文社科区、工业技术书库、自然科学书库;二楼设有书画坊和读者研讨室,四楼设有多媒体研讨室、报告厅和会议室等。截止2023年12月31日我馆有正式职工37名,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2人,本科以上学历占90%。
图书馆一贯注重为读者提供便捷、舒适、具有人文关怀的学习和阅读环境,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充分的、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服务。1991年,我馆引入国外先进的 管理理念,全面实行开架借阅,并采用书刊合一、中外合一、借阅合一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1992年开始局部业务实行计算机管理;1995年引入 ILAS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采、编、流通、期刊实行自动化管理;2006年和2013年分别对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换代,目前图书馆使用图腾 V9.0管理系统,系统功能强大,模块丰富,实行采、编、典藏、流通、期刊、统计、办公管理等自动化管理,还为广大读者提供网上预约、网上续借、网上荐 购、网上馆藏书刊查询与读者借阅信息查询。目前,我馆采用先进的门禁系统和自助打印复印系统,读者通过校园一卡通接入,随时随地可以查阅数字资源,可以自由地在馆内任何一个书库阅览室浏览各种书刊、也可以通过网络将资料传输到图书馆任何一台自助打印复印机上进行刷卡打印或复印。
截止2023年12月31日,图书馆纸质图书210.5099万册(其中期刊合订本9.03万册),电子图书538.04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794种(其中小和山馆414种,安吉分馆380种),中外文电子期刊约45.97万册。学科覆盖面涉及工、理、文、经管、教育等各领域,其中以建筑工程、艺术设计为馆藏特色,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近年来,图书馆加强网络化和数字化文献管理的建设,现拥有242TB的磁盘阵列, 服务器12台,计算机及终端239台,网络设备56个(含核心交换机7609一台),自助打印机复印机6台,自助借还设备3台,自助还书设备1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馆内局域网和教学资源服务系统。订购了CNKI清华同方大总库、超星电子图书、读秀知识库、博图外文电子图书、Springer外文电子图书和期刊、Elsevier全文数据库(3个学科)、SCIE(含JCR)等数字资源库30个,其中自建3个,数据库内容基本涵盖我校所有学科专业,初步形成了印刷文献和数字化文献相结合的文献保障服务体系。近年来还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浙江省分中心的数据库共享系统,并与国内100多所高校图书馆建立了文献交换关系。
图书馆以满足读者需求作为我们自身建设的动力,把主动为读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作为我们发展的目标。我们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根据学校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以及教师、学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情况,在做好常规服务的基础上,积极为读者开展如何利用图书馆及数据库检索培训,面向全校开展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主动提供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查收查引、论文检测、文献检索、信息咨询等各类型、多层次的服务。积极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大力倡导书香校园建设,为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发挥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图书馆目前各书库开放时间为每周101.5小时,书目信息、读者信息及网络信息资源24小时提供服务。图书馆主页上读者留言由专人进行回复,以加强读者与图书馆的联系,及时解决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资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图书馆网站由专人进行维护,根据业务需要进行更新,确保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不断加强提高。
全校15个学院(部、中心)设有图书资料室,在业务上由图书馆指导,全校实行文献资料共建共享,共同组成学校的文献服务网络。
我们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与时俱进,进一步抓好馆藏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不断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使馆藏资源更加丰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实现馆藏丰富,特色鲜明、科学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优质,开放文明,能主动适应学校发展要求的现代化大学图书馆的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