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

当前位置 :

以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优良学风创建——副校长赵东福教授访谈

发布单位 : 时间 : 2014-03-31浏览数 :

优良学风是大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现代大学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对比现代大学的办学要求,我们学风建设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结合我校优良学风建设,我着重谈两点思考和体会。
  第一点,把握现代大学的办学规律、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更新观念。从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职能在不断丰富,从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到文化传承,但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首要职能,也是其社会价值的核心,偏离育人这个中心工作,大学的办学方向就会偏。
  从教育规律来讲,求善、求真、求实、求美,大学的精神内涵在不断丰富,精神追求在不断提高。求善是大学的人文追求,求真是大学的科学追求,求实是大学工程技术教育的要求,求美当然是最高的境界。现代大学要同时开展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工程技术教育等等,不同的大学,它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根本。从大学育人而言,品德比能力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大学要培养有责任、有思想、有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现代大学生。有责任,大学要培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有思想,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生存能力,说得简单点,就是一个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毕业后,假如不具备生存能力,他也不可能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对现代大学生来讲,发展能力很重要,通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具备科学思维和学习能力,还应该具备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健康的身心和审美情趣与能力。
  从教学的规律要求来看,基本原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特点,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往自己兴趣和特长发展,让他们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和分析各类问题,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大学一种理想的教学氛围应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在这种氛围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大学教学和管理的一个终极追求是:“教是为了不用再教,管是为了不用再管。”
  大学的教育教学管理要用现代大学的观念和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与实践,来指导教育教学改革。
  第二点,我想谈的是要锐意改革,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优良学风创建。
  当前,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放宽学生的专业选择权,鼓励学生按专业兴趣发展。去年,学校修改了学生转专业条件,放宽了转专业门槛。从理论上来讲,现在学生可以任意选专业,当然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些限制,今后要进一步改进,鼓励学生按兴趣实现个人职业发展。此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放开学生选课和选老师的权限。
  课程改革是大学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要以优良的严谨的教风来带动形成优良的学风,以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以严格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结合我们学校目前的情况,课程改革重点要抓好五个转变: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从课内教学为主,向课内教学和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这要求我们理清每门课程的重点、要点、难点,对重点、要点、难点在课内要讲深、讲透、讲充分,而对于其他一些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课外学习;在教学方式上,要从以课堂讲授为主,向课堂讲解和课堂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要明确安排好课堂研讨的主题,安排好相应环节;从实验教学角度而言,要从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向研究性、设计性实验为主转变;从教学手段上,要从以课堂PPT播放为主,向与网络课程、“慕课”学习转变,提高我们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从考核方式上,要以期末考试为主,向以过程考试为主转变。
  这些转变是现代大学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综合起来实际上就是要实现一个大的转变,让教育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真正把学习的主体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成才。
  还有一点,就是要改革教育教学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鼓励优劳优酬。一些好的课程,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学校要大力推广,对老师要进行相应表彰,除了精神上的肯定,还应该有物质上的奖励。总体来讲,目前我们教学业绩的计算主要是以量为主,今后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要实现量与质相统一,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我们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
  当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也要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条件。通过硬件建设,改善教师的工作研究和学生的学习条件,为大家潜心向学提供保障。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考研自修室、学生宿舍,都要不断根据教学改革要求、教学改革方向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友情链接

联系电话:0571-85070167 地址:杭州市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邮箱:xsc@zust.edu.cn

Copyright© 2021 浙江科技大学党委学工部、学生处,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14576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

地址:杭州市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联系电话:0571-85070167 邮箱:xsc@zust.edu.cn

Copyright © 2021 浙江科技大学党委学工部、学生处

浙ICP备05014576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