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科技创新·工业文化·高等教育”中国-德语国家国际论坛在浙江科技大学成功举办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

2025-10-23

浏览次数:

点击:[]次

2025年10月19日,在浙江科技大学中德合作40周年之际,“科技创新·工业文化·高等教育”中国-德语国家国际论坛在浙江科技大学小和山校区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指导,浙江科技大学主办,浙江科技大学中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德语国家研究中心、中德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共同承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科隆大学教授安德烈亚斯·卡布里茨,德国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学大学校长尤利娅·西格米勒,瑞士沙夫豪森大学校长克里斯蒂安·维尔纳,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安妮卡・沙赫,吕贝克应用科学大学副校长凯伦·卡博斯,德累斯顿技术经济大学副校长安德烈亚斯·弗兰策,罗马尼亚克卢日巴比什-博雅依大学副校长克里斯蒂安·萨卡雷亚,浙江科技大学中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宁波大学包玉刚杰出教授、北京大学博雅教授陈洪捷,浙江大学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中心主任包灵灵等出席论坛大会。校党委书记赵东福,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徐华军以及来自中国、德语国家高校的专家学者,浙江科技大学师生等300余人参加会议。RSBK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德国前国防部部长鲁道夫·沙尔平,德国联邦议院技术评估办公室主任、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技术评估和系统分析研究所所长阿尔明·格林瓦尔德,奥地利西伯格堡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托马斯·施耐德霍弗以视频形式参会。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梁荣华主持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环节。

开幕式

赵东福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带来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数据安全、伦理治理、认知鸿沟等新挑战,工业技术文化作为工业化进程的精神内核,已成为破解技术困境、引领产业升级的深层力量。浙江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新型现代应用型高校,着力增强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卓越应用创新型人才。学校发挥中德合作办学优势,与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共建了全国首个专注于工业文化人才培养的中德工业文化学院,以及聚焦学术研究与国际对话的中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为推进工业文化人才培养和中德工业文明交流互鉴开展了积极探索。他表示,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在本次论坛中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共同探索工业文明的传承路径与创新方向,并希望以本次会议为起点,持续推动中国与德语国家在工业文化、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方面的深度对话与务实合作。

浙江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赵东福欢迎辞

孙星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强调,历次科技革命不仅重塑了生产方式,也孕育了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工业文化。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汇,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既带来机遇,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工业文化与工业发展、科技创新、高等教育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他充分肯定了浙江科技大学中德工业文化学院、中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果。面对全球格局变化,他呼吁加强跨文化对话,共同探索科技创新、工业发展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致辞

尤利娅·西格米勒在致辞中代表与会德国高校对浙江科技大学中德合作40周年表示祝贺。面对全球技术变革与工业发展挑战,她强调高校应超越传统知识传授,注重学生跨学科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期待深化中德合作,共同推动工业文明互鉴与高等教育创新。

德国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学大学校长尤利娅·西格米勒致辞

克里斯蒂安·维尔纳在致辞中高度评价浙江科技大学在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方面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果,强调了共同体验和人文交流对增进友谊的重要作用,并期待未来加强与学校的教育合作。

瑞士沙夫豪森大学校长克里斯蒂安·维尔纳致辞

托马斯·施耐德霍弗在视频致辞中强调科技与文化的相互依存性以及工业发展、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紧密联系的重要性;他介绍了该校培养负责任领导力与可持续发展领域人才的实践,并肯定本次论坛对促进关键问题探讨的积极价值。

奥地利西伯格堡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托马斯·施耐德霍弗视频致辞

克里斯蒂安·萨卡雷亚在致辞中向浙江科技大学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指出巴比什-博雅依大学作为浙江科技大学的长期合作伙伴,双方在创新思维、多语言教育和国际合作方面持有共同的开放理念。近日双方新签署的合作协议将推动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并构筑起两校进一步合作的桥梁。

罗马尼亚克卢日巴比什·博雅依大学副校长克里斯蒂安·萨卡雷亚致辞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学校德语国家研究最新成果《德国经济发展蓝皮书2024》与《北德五州:从汉萨商路到中国伙伴》的新书发布仪式。浙江大学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中心主任包灵灵,《德国经济发展蓝皮书2024》主编、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董颖,《北德五州:从汉萨商路到中国伙伴》主编,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韩晓亚分别致辞。徐华军、董颖、韩晓亚、包灵灵以及浙江大学出版社编辑史明露分别为新书发布揭幕。

包灵灵、董颖、韩晓亚分别致辞

徐华军、董颖、包灵灵、史明露为《德国经济发展蓝皮书2024》发布揭幕

徐华军、韩晓亚、包灵灵、史明露为《北德五州:从汉萨商路到中国伙伴》发布揭幕



主旨报告

在主旨报告环节,孙星博士在题为《中国工业文化发展态势与国际交流合作的相关思考》的主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中国发展工业文化的初衷以及在构建工业文化理论体系中的探索性工作,重点介绍了中国在构建工业文化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工作机制以及弘扬工业精神、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博物馆建设、开展工业文化研学、促进工业文化赋能产业、讲好中国工业故事等方面的实践成果,并倡议通过加强工业文化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国际协作、共建工业博物馆联盟、促进工业旅游与工业文化研学等路径深化国际合作,共同促进全球工业文明的创新与进步。

孙星博士作题为《中国工业文化发展态势与国际交流合作的相关思考》的主旨报告


鲁道夫·沙尔平在题为《科学价值、技术边界与全球协作》的视频报告中强调,科学应摆脱教条束缚,服务于人类认识自身与周围世界的需求,并转化为切实改善人类生活的成果;他指出技术发展虽推动进步,但也带来资源紧张与生态多样性丧失等挑战,需通过全球协作应对;同时警示人工智能可能削弱人类核心认知能力,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需警惕技术风险,维护人类文明的自主性与多样性,共建更具韧性的未来。


鲁道夫·沙尔平作题为《科学价值、技术边界与全球协作》的主旨视频报告


安德烈亚斯·卡布里茨教授在题为《现代科技与文学——〈魔山〉中的留声机》的报告中,通过分析托马斯·曼小说对留声机的文学描绘,探讨了技术与文学的深层关联。卡布里茨强调,托马斯·曼的叙事打破了技术与艺术的传统对立,揭示了技术设备承载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的潜能,最终呼吁回归古希腊“技艺”概念中技术与艺术本属同源的文化传统。

安德烈亚斯·卡布里茨教授作题为《现代科技与文学——〈魔山〉中的留声机》的主旨报告


陈洪捷教授在题为《工业技术文化:一个研究议题》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工业技术文化作为工业社会主流文化的核心内涵,指出其本质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价值信念体系;通过辨析工业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本质差异,强调现代工业技术基于科学知识呈现加速迭代特征,并深入剖析了非西方国家在接纳工业技术文化时面临的教育转型挑战;最后提出应从宏观教育体系建构到微观教学方法全面融入工业技术文化原则,建立教育与工业技术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


陈洪捷教授作题为《工业技术文化:一个研究议题》的主旨报告

阿尔明·格林瓦尔德教授在题为《人工智能——威胁还是推动人类自由》的报告中,以康德启蒙哲学为理论框架,探讨了技术作为自由媒介的双重性;他指出人工智能在解放人类方面具有积极潜力,但也警示其可能导致“自动化偏见”、人类判断力退化及新型数字依赖等“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状态”;强调必须通过培养数字成熟文化、强化人类独特认知能力及构建责任伦理,在人工智能时代维护人的自主性与自由,避免技术所带来的新型束缚。

阿尔明·格林瓦尔德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威胁还是推动人类自由》的视频主旨报告


平行论坛

在平行论坛环节,各位与会专家聚焦工业发展与工业技术文化”“科技创新与工业技术文化”“高等教育与工业技术文化三大方向展开深入讨论。

工业发展与工业技术文化平行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汽车工业文化、区域商业精神、工业遗产保护、工业博物馆以及科技史与文学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研讨内容既聚焦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实践路径,也关注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的传承创新,展现出工业技术文化研究的多维视角。

在“科技创新与工业技术文化”平行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产业创新政策、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数据科学应用研究及“双碳”目标下的工业技术文化转型等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讨论既着眼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也注重科技创新中工业技术文化的建构与发展,呈现出科技创新与工业技术文化互动的丰富图景。

在“高等教育与工业技术文化”平行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针对人工智能与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文化、技术哲学视角下的产教融合、工业技术文化视角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工科博士生校企联合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研讨既关注教育变革与技术变革的动态衔接,也强调了工业技术文化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独特价值,为推进工业技术教育改革开辟了新视野。

(转载自“浙科德语国家研究”微信公众号)





Baidu
map